前段时间班主任老师在班级群里推送信息素养大赛相关信息,大致是鼓励学生报名参加,我看了一眼赛事简单介绍,其实是挺有意思的,但是参加是不可能参加的。
(图源 :pixabay)
为啥有意思的赛事我们选择不参加呢?答案很简单,我们的娃没有经过这方便的培训,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,这就好比让一个没有学过钢琴的娃去参加钢琴大赛,去凑热闹吗?
还有一点就是初中娃们卷的厉害,几乎每天上学都有考试,放学有做不完的作业,哪有时间去准备什么信息素养大赛呀。
当然了,肯定有牛娃经过培训会去报这个比赛,一旦得个大奖,光鲜的履历对以后的各种升学可能也会有所的帮助的。但是我们肯定不是这样的牛娃,所以爱谁报名谁报名,咱们肯定不报。
结果几天过去了,班主任老师又在班级群里发消息,自愿报名突然变成强制报名,就是不管学生有没有这方面的经验,有没有参赛意愿——报名变成了任务,必须得报。
尽管这种强制很是让人作呕,但是这类任务也不过是上支下派,想必班主任心里也作呕着呢,为了支持班主任工作,不让班主任为难,那就去报个名吧,哎,难呀。
我的想法是既然一定要报名,那么就简单地参加一下,我把以前玩Arduino、Raspberry Pi时做过的小项目随便拿出来一个,对儿子进行一下突击训练,让他明白大致的机理,并能编写简单的程序,应付一下,重在参与。
我想了一下,以前做过的自动浇花呀、微信控制开关灯啊、智能插排呀、树莓派无线音箱、树莓派监控系统什么的,随便拿出来一个貌似都应该可行呢,难度也不大,很是适宜。
(我曾经玩过的自动浇花项目)
结果赛项说明,和我想法接近的有两个赛项,分别是电子创新设计赛&创意工程主题赛,介绍分别如下:
电子创新设计赛
本竞赛项目通过参赛选手基于智能硬件和编程软件工具,利用智能硬件及DIY材料完成外观设计,通过编写程序,对搭建的作品进行控制,完成比赛项目设定的任务,并向评委展示和答辩。
创意工程主题赛
参赛选手基于编程、智能硬件控制及3D打印技术完成结构载体与生活场景的智能创造。通过设计模型架构完成作品搭建,结合不同主题的程序算法完成特定功能性任务控制,并向评委展示和答辩。
又仔细看了一下详细的说明,才发现原来是给定项目需求,按照需求去实现,比如创意工程主题赛中初中组的智慧交通岗亭:
智慧交通岗亭通过智能化传感和物联网技术,为城市交通管理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。它不仅可以监控交通状况和提供准确的交通信息,还可以提供天气监控服务和紧急救援功能,提高交通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。
要求:利用超声波传感器、RGB 全彩灯、语音播报模块和物联网通讯技术完成案例设计。
这玩意,对我而言是一点难度都没有呀。嗯,如果用上点时间,给儿子突击培训一下,貌似也可以参与一下。不过仔细一看,这两个赛项都是团队赛,咱去哪找组团的人呀?
至于其它赛项,随便贴点例子,就问你头大不头大吧?
还有很多赛项,就不一一列举了,反正都是让人头大的,看中的项目又都是团队赛,无奈之下,只好随便报一个赛项啦。
嗯,就这个
看了一下详细算法思维类—Python编程挑战赛赛项说明,貌似非常简单,理解Python编程的一些基本知识就可以啦,尤其是初赛,都是客观题,没有实际编程考核,应该没啥。
嗯,就这么愉快地决定啦,回头给娃简单培训一下,争取至少把初赛拿下,不然岂不是白报名了?(好吧,报名其实是免费的,估计复赛肯定要钱了,都是这个套路),
突然想起前段时间北邮15名研究生联名举报导师的事情,其中一个有意思的内容是:
导师郑某曾要求学生们帮助其女儿参加创新比赛,称该比赛能够对其女儿的升学提供特殊贡献,“但最后以失败告终。”
而据网友们列出往届获奖项目名单来看,别说是中小学生了,就算是信息、计算机、生物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、研究生也未必能搞得定呀。所以与其说是学生们的竞赛,不如说是社会资源和财力的比拼,都是套路呀。
这个信息素养大赛会不会也是一种套路呢?仔细想想,单从要求全员报名这点来看,就算不是套路也相去不远,我瞎猜大概率是初赛简单入围,复赛收取赛事费。所以素养不素养的不重要,都是生意呀。
(图源 :pixabay)
只是有的人做生意,累得要死要活还挣不到钱,有些人却可以插手到教育口,让学校老师替他们招揽生意,赚钱轻而易举。
所以,何止是这类竞赛拼的家长的社会资源和财力,做生意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一种竞赛呢?